发布日期:2024-09-02 12:40 点击次数:131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~
相信每一个家长,都想要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孝顺懂事、乖巧听话。
但俗话说,“三岁看到老”,孩子长大之后“孝”与“不孝”,从他们小的时候,实际上就已经初见端倪了。
但家长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,小时候温顺、听话的孩子,长大后就孝顺;小时候顽皮、爱闹的孩子,长大后就不孝。
长大以后“不孝”的孩子,从小就有这三个特征。如果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三个特征,必须及时采取措施,加以纠正!
缺乏同理心
长大后“不孝”孩子的第一个特征,就是缺乏同理心。但孩子有没有同理心这件事,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。
有的孩子表面待人和善、性情温和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同理心。要想看孩子有没有同理心,关键还是要看孩子能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。
2018年,有两个学生接连上了新闻。
第一个学生,是河北衡水的一名高中生,姓袁。当时高考刚结束,他和同伴一起走出了考场,一边走一边聊着今天的考试。
可聊着聊着,两人吵了起来。吵着吵着,这位姓袁的学生突然抽出刀子,狠狠地刺向了对方腹部,最终导致对方不幸身亡。
但据事后了解,这位袁姓同学在平时,是个脾气特别好,十分好相处的人。对于刺死同学这事,他的回应也只是:“我没想到他会死。”
虽然听起来十分荒谬,但缺乏同理心的孩子,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。面对生活上的不顺、情绪上的失调,他们往往不会伤害自己,而是会选择迁怒于他人,特别是父母。
另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,便是发生在湖南的“12岁吴兵弑母案”。
为了供吴兵读书,吴兵的父母接连多年在外打工,让吴兵跟爷爷奶奶住。可谁能想到,吴兵父母的辛勤付出,却把吴兵养成了一个“白眼狼”。
吴兵9岁时,父母把他接到了身边,跟父母一起生活。可吴兵的诸多“毛病”,也随之暴露了出来。
在乡下时,爷爷奶奶对吴兵可谓是百般娇惯,要啥给啥。也因此,还在上小学的吴兵就玩起了网络游戏,甚至抽起了烟,嚼起了槟榔。
吴兵的母亲不愿看到自己的儿子这样发展下去,便没收了他的手机,也不让他再接触烟和槟榔。也是因此,他经常跟母亲大吵特吵,甚至拳脚相加。
就这样过了三年,吴兵的父亲母亲对他也只是口头教育,打都不舍得打。可谁能想到,在2018年12月7日这一天,吴兵竟然手持利刃,将自己的母亲残忍杀害。
被警方抓获后,吴兵的话更是令所有人震惊:“我杀的是我妈,又不是别人,为什么要抓我?”
在吴兵眼中,一切让自己不顺心的人和事都不该存在,即便是自己的母亲,也不行。
可见,缺乏同理心的孩子,长大之后往往十分危险。要想让孩子具备同理心,需要家长以身作则,并时常引导孩子学会理解他人,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。
过度依赖父母
长大后“不孝” 孩子的另一个个特征,就是过度依赖父母。
许多父母会觉得,孩子“黏”自己是好事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一定程度的依赖父母,也的确是正常的发展阶段表现。
但如果这种依赖过了一个“度”,就可能为未来埋下诸多隐患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过度依赖父母的孩子,往往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同,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。
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有个“社会心理发展理论”,他指出:
在青少年时期,个体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,即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,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,并逐渐走向独立。
然而,过度依赖父母的孩子往往错过了这个关键的发展阶段,他们习惯于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,缺乏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动力。
今年年初,一则“啃老族”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李明亮如今已经37岁,湖南农村出身,是一位毕业于西南大学的博士。可毕业后,本该自食其力、大展宏图的李明亮,却选择了在家“啃老”。
2004年,硕士毕业的李明亮成功被西南大学录取,就读博士。这本是件好事,可他的父母却害了愁。
原来,李家家庭条件并不好,当初硕士毕业,父母就以家里债务过高为由,劝他不要继续读书了。但李明亮说什么也不同意,坚持要读博士。
迫于无奈,父母也只好让她继续读。可这之后,李明亮的博士读了整整九年!直到2013年,李明亮才毕了业,回到了家中“啃老”。
尽管父母每天用近乎残忍的方式“逼”他出去工作,他也没有一天出去赚过钱。如今的李明亮,每天都跟老父亲伸手要钱,要不到便对父亲动手。
李明亮的行为,反映出的是他内心的不成熟,和对父母的过度依赖。
从依恋理论来看,孩子早期与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,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行为模式。
如果在成长过程中,孩子没有形成独立人格,就可能在成年后,依然保持过度依赖的模式。
这种依赖不仅表现在经济上,还可能体现在情感、决策等各个方面。
要想避免孩子过度依赖,家长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当放手,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挑战,逐步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同和独立人格。
处事圆滑
心理学家荣格有个著名理论,名叫“人格面具理论”。
荣格认为,每个社交个体都会为了适应环境、获得他人认同等原因。这虽然是一种社交行为,但往往会让一个人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“孔融让梨”的故事大家都听过,可长大后的孔融,又做了哪些事呢?
小时候的孔融,谦逊有礼,宽以待人。可在做官后,他便摘下了在自己的面具,成为了一个怼天怼地的“怼王”。
无论是面对何进还是曹操,孔融说话都毫不客气,横加指责,肆意挑衅。甚至后来,以“孝廉入仕”的孔融还提出了“父母无恩论”,这也成了曹操诛杀孔融的理由。
在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把年纪小,情商高的孩子称作“小大人”,并竖起大拇指。但我们不妨思考一下,这样的认知水平,真的是一个孩子应该具备的吗?
对于孩子来说,为了适应环境、获得褒奖而戴上“小大人”的面具,其实是非常痛苦的。等到他们有一天能摘下面具,长期压抑的情感往往会像火山一样喷涌而出。
结语
有人说,孩子是一棵树苗,既需要耐心呵护,也需要及时矫正。
要知道,“乖巧温顺”,有时候并不意味着“孝顺”。当发现孩子出现以上三种情况时,家长们应该及时对孩子加以引导。
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,才能让孩子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。